微信二维码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已有账号,使用账号密码登录账号密码登录
新用户请使用 微信登录 创建账号
请绑定手机
同心学校关爱困境儿童
实践访谈录
缘起与坚守,教育的温度从哪里来
施校长,长汀同心学校创办的初衷是什么?是什么力量推动您和团队一直坚守在这份事业上?
善娜校长:“初衷很简单,一部分源于自己曾经在福利院的工作经历,当年面对的是一群身心残障的孩子,当年自己也还是一个大孩子,没有能力帮助他们,但是他们的身世和遭遇深深烙在我的心里。另一部分就是二十几年前加入同心慈善会,第一次踏上闽西助学调查家访时的触动。二十几年前,我在乡村走访,到访的是一个小女孩的家,父母因为意外离世,留下小女孩与爷爷相依为命,那天下着雨,那间屋子没有一扇门、也没有窗户,窗棂上一块发黄的塑料布用图钉摁住,屋里下着小雨,地上是泥泞的,天气很冷,灶台上方的屋顶瓦片可以看见光,雨水从缝隙中滴下来,铁锅的上方一根木棍绑着一块塑料布撑着,上面已经积了一滩水,小女孩站在一口大铁锅边热着冰冷的剩饭,脸上没有孩子的天真,只有过早的“沉静’和茫然。那一刻,我的心被狠狠揪住了。我意识到,这些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吃饱穿暖,他们更需要一个‘家’,一个能提供安全、温暖、引导和情感依托的地方。长汀同心学校的诞生,就是为了给这些家庭遇到困境、遭受重大挫折的孩子们一个‘避风港’,一个在生命特殊时期,有人陪伴可以安全健康成长的地方。
坚守的力量来自什么?
善娜校长:这个力量首先来自孩子们本身。当你看到那一双双渴望又略带怯懦的眼睛逐渐变得明亮、自信;当你听到他们从沉默寡言到主动分享所思所想;当你见证他们一点点克服困难,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这种生命的蜕变,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召唤。其次,是团队的同频共振。 我们有一群共同愿景和使命的同行者,大家把这份工作视为‘使命’而非‘职业’。每当有人疲惫时,孩子们一个依赖的眼神、同事间一句温暖的关心、社会上一份善意的支持,都会重新点燃我们内心的火种。最后,是对教育本质的坚信。我们深信,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以待,给予足够的爱、信任和机会,他们都能向阳而生。”
在您看来,面对留守困境儿童,教育者最需要具备的基本态度和出发点是什么?这和面对普通孩子有什么相同或不同?
善娜校长:“最核心的态度是:无条件的爱与接纳,加上看见的智慧。这些孩子往往带着‘伤痕’——情感缺失、安全感匮乏、自我价值感低,甚至行为偏差。他们可能用冷漠、攻击或退缩来保护自己。教育者首先要做的,不是急着纠正行为,而是穿透表象,‘看见’他行为背后的恐惧、渴望和未被满足的需求。 用最大的耐心和包容,让他感受到:‘你在这里是安全的,你是被完全接纳的,无论你过去经历了什么。’”
“相同点在于教育的普适性: 都需要尊重、理解、引导,都渴望激发潜能、培养健全人格。我们都致力于传授知识、培养品德、塑造价值观。”
“不同点在于工作的起点和侧重点:起点是疗愈与重建安全感。”
普通家庭的孩子可能带着对世界的基本信任而来,而我们的孩子,需要我们先帮助他们修复内心的裂痕,重建对他人、对世界的信任感,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这是所有教育得以展开的基石。
我们更侧重情感陪伴与心理支持。他们极度缺乏稳定、持续、高质量的情感陪伴。我们的角色,常常需要部分替代甚至承担起‘家长’的情感功能。
生活技能与社会化需求更迫切。他们可能缺乏基本的生活照料和社交常识,需要更系统、更细致的生活教育和社交引导。
家校合作模式特殊:面对的多是隔代抚养、从小或长期缺位的父母,沟通更复杂,需要更多技巧和耐心,有时甚至需要承担部分家庭教育的功能。
能否分享一个触动您最深、让您下定决心要为他们做点什么的孩子或故事?
善娜校长:“那个雨天的女孩(上述提到的)是我最初的触动。还有一个男孩让我刻骨铭心。他来时不到9岁,几乎每天都象一颗定时炸弹,眼神时刻充满警惕和敌意。一言不合就动手,经常伤害自己也威胁到其他小朋友,当然,假如有个镜头跟随着他,看见他在来到同心学校之前的遭遇,可能就能理解他的暴怒、愤恨、自卑、以及行为的偏差,他目睹过家庭暴力,被辗转寄养多次。当他爬上阳台喊叫:“反正没人爱我,我摔死自己可以吧?”,我的心象被针扎到一样。那一刻,我明白身体的病痛好治,心灵的孤岛难渡。 他需要的不是简单的收留,而是一个能融化他内心坚冰的、持续温暖的家。后来在我们耐心的陪伴下,慢慢打开了心扉,虽然过程很慢,但他已经和当时的“炸弹”有了天翻地覆的不同了。也因为他,我有着坚定走下去的决心:再难,也要为这些‘折翼’的小天使搭建一个可以重新起飞的地方。”
行动与探索:学校是如何做的
为了给这些孩子创造一个安全、温暖、有归属感的环境,长汀同心学校在日常管理、师生关系营造、校园建设等方面,有哪些特别的做法或坚持的原则?
为了给这些孩子创造一个安全、温暖、有归属感的环境,长汀同心学校在日常管理、师生关系营造、校园氛围建设等方面,有哪些特别的做法或坚持的原则?
善娜校长:“核心原则是:‘家文化’与‘生命安全第一’理论。 我们努力淡化机构的冰冷感,营造‘家’的氛围,‘家人’而非仅仅是‘师生’,老师也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关心他们的冷暖喜乐。
家庭会议制度: 定期举行,每个孩子都有发言权,共同讨论规则、解决问题、分享快乐,培养主人翁意识和家庭归属感。
‘无批评日’与‘拥抱日’: 设定特定日子,营造完全接纳、表达关爱的氛围。环境布置温馨:宿舍有家的感觉,公共空间展示孩子们的作品和笑脸照片,角落设置‘树洞信箱’。
建立清晰的规则与稳定的秩序:安全感也来自可预测的环境。规则明确、执行一致,让孩子知道边界在哪里,内心更安定。但规则是建立在爱与尊重基础上的,重在引导而非惩罚。
‘一个都不能少’的陪伴: 确保每个孩子都有相对固定的、值得信赖的成人建立深度联结(类似导师制)。
除了学业,孩子们在心理健康、情感需求、生活技能、社会交往等方面面临很多挑战。学校开设了哪些特别的课程或活动来回应这些需求?效果最显著、孩子们最喜欢的是哪个?能举个例子吗?
善娜校长:‘全人成长’课程体系是我们的特色:
心灵花园: 定期邀请专业心理老师定期开展团体辅导、树洞信箱,运用沙盘、绘画、手作等表达性艺术治疗。
生活小当家: 系统教授洗衣、做饭、整理内务、基础理财、安全常识等必备生活技能。周末有‘厨艺展示’,孩子们参与买菜、做饭、分享。
社交训练: 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团队合作游戏等,学习沟通技巧、情绪管理、冲突解决。
兴趣部落:根据孩子兴趣开设多种赋能课程(绘画、音乐、体育、手工、种植等),在兴趣发展中建立自信、找到同伴。
感恩与生命教育主题活动: 如生日会、母亲节/父亲节、中秋祭月、清明祭祖等特别活动(处理情感连接)、自然体验、志愿服务等。”
孩子们的‘树洞信箱’:孩子们如果不敢说、或者不愿当面说的话(烦恼、秘密、感谢、委屈)都可以写下来投到信箱。校长收到后会及时给予温暖、理解、引导。孩子们非常珍视这个私密、安全的表达渠道,很多心结由此打开。有位孩子倾诉了对抛弃自己的母亲的怨恨与思念,通过持续的疏导逐渐学会了处理这份复杂情感。
学校是如何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应对职业倦怠、形成团队合力来做好这项工作的?有哪些支持教师的机制或活动?
善娜校长:“这项工作情感消耗巨大,‘护心’和‘聚力’至关重要!
第一是严格的选拔与价值观认同: 我在招聘时不仅看能力,更看重对特殊儿童教育的热情、耐心、同理心和抗压能力。入职后更看重的是使命感和价值感。
第二是建立强大的支持系统:
1、专业督导:定期邀请各方面专业的老师来为团队赋能,帮助处理职业倦怠、替代性创伤、棘手案例。
2、喘息服务:合理安排轮休,设立老师的放松空间,必要时提供代班支持,让老师有‘充电’时间。
3、团队建设与情感支持:定期举行团队分享会(成功故事、困难倾诉)、集体庆生、文体活动。营造家人般的团队氛围,互相理解、支持、打气。
4、赋能与成长:提供持续的专业培训机会(心理辅导、特殊教育、社会资源链接等),支持老师的专业提升与学习交流,鼓励创新实践并给予认可。
5、看见与认可: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机制,不仅看个人岗位胜任度,更看重对孩子成长的用心陪伴和积极影响,表彰突出贡献等。
6、扁平化管理与民主参与:鼓励老师参与学校决策,尊重他们的专业意见,让老师有归属感和价值感。
核心:让老师们感受到,他们不是孤军奋战,他们的付出被看见、被理解、被支持,他们的心灵同样需要被呵护。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你们是如何有效链接和利用校外资源(社区、志愿者、基金会等)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支持的?
善娜校长:“资源整合能力是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我们的策略是:主动链接、精准匹配、建立互信、形成生态。
1、建立‘资源地图’:梳理本地及外部的潜在资源方(政府相关部门、基金会、企业CSR、高校社团、专业机构、社区热心人士、退休教师医生等)。
2、精准对接需求:明确学校和孩子不同层面的需求(物资、资金、专业服务、课程、陪伴、实习机会等),有针对性地寻找和对接资源,避免浪费。
3、打造品牌项目:设计有吸引力、可持续、可评估的项目(如‘困境生福地’助学助养、‘绿伞未成年人全面性教育’、‘零距离长者关怀’、‘赋能启智夏令营’),便于资源方理解和参与。
4、注重志愿者管理与培训: 对志愿者进行筛选、培训和有效管理,确保服务质量,保护孩子安全,提升志愿者体验。建立志愿者档案和激励机制。
5、建立长期伙伴关系:不把资源方当作‘提款机’,而是真诚的合作伙伴。定期沟通项目进展、财务透明、反馈孩子成长故事,邀请参与活动,建立信任和情感连接,很多志愿者和资助者成了学校的‘编外家人’。
6、善用互联网平台: 通过官网、社交媒体、公益平台等,传播理念、展示成果、募集资源。
核心:以专业和真诚赢得信任,以实效和透明维系合作,构建一个围绕孩子成长的、可持续的支持网络。我们和一些各领域的专家老师建立了长期合作,定期开展支教活动,为我们提供了稳定的专业支持。”
挑战与突破:实践中的智慧闪光
问:回顾这些年的实践,您觉得最大的困难或挑战是什么?当时是如何考和应对的?这个过程给了您什么启示?
善娜校长:“最大的挑战,是资源(尤其是稳定资金和专业人才)的长期匮乏与孩子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深层次需求之间的矛盾。尤其在学校初创和发展期,捉襟见肘是常态。”“我们的应对:向内求:极致优化内部管理,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老师们身兼数职是常态。但更重要的是,把钱用在刀刃上——优先保障孩子的基本生活、安全和核心教育需求。很多环境改善、活动设施是靠老师们自己动手、发动志愿者完成的。
向外拓:把资源链接能力作为核心能力建设。 我们没有四处筹款,而是让每一位走进学校的人感受到的磁场和孩子们身上所呈现出来的生命状态去打动人心,用成果说话,真诚地链接每一份同频共振的力量。
聚焦核心:在资源有限时,必须做痛苦的取舍. 优先保障最基础、最紧迫的需求(安全、健康、基本教育),再逐步拓展特色项目。坚守初心:资源再难,对孩子的爱和用心不能打折。”
总结:
1. 信念的力量超乎想象。 在最困难的时候,是‘为了孩子’这个信念支撑我和团队熬过去、想办法。
2. ‘办法总比困难多’是真理。关键在于是否愿意主动思考、积极行动、敢于尝试。
3.开放合作是必由之路。单打独斗无法解决系统性问题,必须融入更大的社会支持网络。
4. 专业化和规范化是获得信任和资源的基石。透明、高效、专业的运作模式才能赢得长期支持。
5. ‘小而美’也能创造大价值。不盲目追求规模,专注于把现有孩子照顾好,做出深度和影响力,本身就是一种成功和吸引力。”
您认为要做好这项工作,最关键的几个要素或最需要注意避免的误区是什么?
善娜校长:“最关键要素:
1.爱与信念是根基:发自内心地爱孩子,坚信每个生命的价值与可能性。
2.专业能力是保障: 具备儿童发展心理学、特殊教育、社会工作等专业知识和方法,避免好心办坏事。
3.系统思维与资源整合能力:能构建并维护一个支持孩子成长的生态系统(校内环境、家庭联系、社区资源、社会支持)。
4.团队合力与支持: 拥有价值观一致、能力互补、互相支持的稳定团队。
5.耐心与长期主义:改变是缓慢的,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持之以恒的投入。不追求立竿见影。”
“最需避免的误区:
1. 救世主心态: 避免居高临下的怜悯和施舍。要尊重孩子的主体性,相信他们自身的力量,我们只是陪伴者和赋能者。目标是让他们有力量独立飞翔。
2、忽视孩子个体差异与需求: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群体内部差异巨大。切忌‘一刀切’,必须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独特背景、需求和潜能,提供个性化支持。
3.重物质轻精神/情感:满足基本生存需求是基础,但绝不能忽视其深层次的情感需求、心理创伤和人格培养,心灵的贫瘠比物质的匮乏更难治愈。
4.封闭办学,忽视家庭与社会: 同心学校再好也无法完全替代家庭。必须尽最大努力与(即使问题重重的)原生家庭保持建设性沟通,链接社会资源,为孩子回归社会做准备。
5. 忽视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只强调奉献,不关注老师的‘耗竭感’和‘替代性创伤’,最终伤害的是孩子,老师自己缺乏爱,孩子们就不可能真正得到爱。”
成长与希望:点亮心灯的力量
看到孩子们在长汀同心学校发生的积极变化和成长,最让您感到欣慰和充满希望的时刻或故事是什么?
善娜校长:“欣慰的时刻太多了!比如:那个曾经半个小时不敢抬头说出自己名字的女孩,现在可以大胆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比如另一个曾经胆怯的小女孩,主动帮助迷路的小孩找到自己的家人,并在给捐赠人的信中写道‘我们校长说要做个善良的人’。
还有毕业离校的孩子,看到学校在募捐打印机,马上捐款解决燃眉之急,收到我给他的捐款发票时,在微信上回复我:“校长,给自己家里买东西怎么要发票。” 许多孩子们经常跟我分享他们在外面打工/读书的进步,说‘同心学校教会我的,够我用一辈子’。
最触动我的是一个考上师范类的女生,她跟我说:‘老师,我想成为像你们一样的人,去点亮更多像我曾经那样在黑暗中的孩子。’那一刻,我看到了教育的轮回,看到了希望生生不息的力量。我们点亮的一盏心灯,终将照亮更远的地方。”
您希望通过学校和老师们的努力,最终为这些孩子奠定什么样的生命底色?
善娜校长:“我希望为孩子们的生命打下三重温暖的底色:
1. 安全与信任的底色:让他们相信这个世界有安全和善意存在,自己值得被
爱、被尊重,即使未来遇到风雨,内心有锚。
2. 自信与希望的底色: 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相信‘我能行’,对未来
抱有积极的期待和改变的勇气,明白命运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
3. 善良与责任的底色:在感受爱的同时,学会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懂得
感恩,愿意在有能力时回馈帮助过自己的人,甚至去帮助更弱小者。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担当的人。
简而言之,我们希望他们带着‘被爱滋养过的自信’和‘源于感恩的责任’,走向属于他们的、可能不完美但充满希望的未来。”
结合您多年的经验,您最想对在座的、同样在关爱乡村儿童的‘火种计划’老师们分享的一句心声或建议是什么?
“亲爱的老师们:请务必相信,你们每一次用心的倾听、每一个温暖的拥抱、每一句真诚的鼓励,都在孩子心中播下了一颗珍贵的种子。这些种子,或许不会立刻开花结果,但它们一定在黑暗的土壤里积蓄着破土而出的力量。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是点燃心灯,不是填满容器。
不要因为过程的漫长或外界的喧嚣而怀疑自己的价值。你们守护的,不仅是孩子的现在,更是乡村的未来。请照顾好自己心中的那团火,因为你们,就是那点亮希望、驱散阴霾的,最温暖的光。让我们彼此照亮,同心同行!”
长汀县同心学校
1. 开展支持乡村教育及关心少年儿童的公益慈善活动(包括集中照料和分散资助困境儿童); 2. 开展关怀困境家庭的公益慈善服务; 3. 开展义工、社工培训、传统文化、促进家庭及社会幸福和谐的公益慈善课程; 4. 承接政府委托的社会服务工作。
~欢迎转发、传递爱心~
温馨提示:未经允许,
请勿引用推文资料作为其他宣传素材
机构信息
机构名称:长汀县同心学校
社会统一信用代码:523508213998493988
使命:让弱势的困境留守儿童、老人享受到温暖和尊重。
愿景:以慈为怀,众善合流,使弱者有助,贫者有扶,幼困有养,孤老有依。
信条:尊重、感恩、务实、及时、服务
服务项目:“困境生福地”困境儿童助养助学项目,“绿伞”儿童全面性教育项目,“零距离”长者关怀项目,“和你在一起”留守儿童关怀项目,”赋能启智“困境儿童素养教育项目,急难救助专项,义工培训等各类公益课程。
撰文 | 珊娜
图片来源 | 珊娜
微信编辑 | 淑丽
责任编辑 | 珊娜